濟源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結碩果 梨林小學登上《人民日報》獲肯定
關注濟源網微信
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
——習近平
10月31日,《人民日報》報道了濟源示范區(qū)梨林小學在推動勞動教育實踐中結出豐碩成果。
一所鄉(xiāng)村小學為何能夠得到中央機關報的關注?在《人民日報》的報道中,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勞動教育專委會主任委員徐長發(fā)為何高度肯定了這一實踐?
深刻悟育 勞動教育在校園扎根
日前召開的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現場推進會上,梨林小學選送的《田園文化:鄉(xiāng)村學校發(fā)展的“金鑰匙”》勞動教育案例一鳴驚人,被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確定為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典型案例,受到人民日報記者的關注。
小滿課堂進麥田
梨林小學的案例,因對“教”的靈活運用,對“育”的深刻領悟,對鄉(xiāng)村中小學發(fā)展資源上因地制宜的巧妙構思,同時受到與會人士的一致肯定。
解析梨林小學取得這一不俗成績時,梨林小學校長段濟寧認為,這是濟源教育體育局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特別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論述所取得的收獲。
濟源教育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教育工委書記李會林說,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和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這一總要求,近年來,教育體育局以勞動教育實踐為抓手,要求各中小學不斷豐富勞動教育內涵,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形式,讓學生通過勞動,堅定勞動最光榮、最美麗的信念,養(yǎng)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習慣,進一步傳承勞動精神,成為品學兼?zhèn)洹⑷姘l(fā)展的人才。
梨林小學被國家教育部確立為典型,受到《人民日報》的關注,無疑說明了梨林小學的定位找得準,步子走得更為扎實。
據了解,除了梨林小學,濟源各校也在不斷探索中小學勞動教育新模式、新路徑,加強勞動教育體系建設,深入開展勞動教育實踐,并整合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力量,構建課程完善、資源豐富、機制健全的教育體系。今年5月,濟源示范區(qū)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qū)。
靈活施教 梨林小學在全國叫響
走進梨林小學,滿眼是濃濃的田園文化氛圍:輪胎盆景區(qū),近千個廢舊輪胎里種滿水果、花卉;百草園種植區(qū),有蘿卜、辣椒、白菜等40多種蔬菜;農耕展覽館,展示了步犁、耬車等數百件農具……
這些,離不開梨林小學4位老師和一茬茬學生的精心設計和布置。
豐收的喜悅
段濟寧說,勞動課的關鍵在體驗和實踐,是操作性很強的課程。沒有老師,他聘請有種植經驗的家長來當,先手把手教老師,老師再帶著學生翻地、播種、澆水、施肥,進行日常管理,一茬蔬菜,一季莊稼,都是一個完整的課程,師生全程參與。借用袁隆平院士的話,孩子們真真正正地在禾下成長,在壟上成長。很多孩子入學時分不清韭菜蒜苗,畢業(yè)時能種出幾十種蔬菜。
學校專門設置了農耕展覽館。學生從認識勞動工具到田間使用工具,感受農民勞動的艱辛,體會前人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勞動在勞動教育和德育教育中輕松切換。
學校的老師介紹說,所有學生都能準確掌握二十四節(jié)氣,通過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和應用,學生又更多地傳承了傳統(tǒng)文化,例如,飲食文化、農業(yè)文明進程等。
梨林小學的勞動課受到家長們的廣泛歡迎。有家長說:“上不上勞動課就是不一樣?!奔议L們眼中的“不一樣”,被學校老師認真總結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通過田間課,學生在勞動中學習,通過種植、采摘,積累種植經驗,鍛煉勞動能力,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學生思考、質疑,漸漸地學會了主動探究。因此,學生在體驗、參與、協(xié)作中獲得綜合性的多元的人文教育經歷。更為難得的是,學生懂得了生活的不易,懂得家長的艱辛。
課間去澆菜,午后到葫蘆架下讀書,傳統(tǒng)節(jié)日動手做美食……梨林小學不知不覺成為美麗鄉(xiāng)村中的一道美麗風景。
田園大賣場
梨林小學的勞動教育實踐和校本課程,不知不覺走出濟源,受到教育界和學界的廣泛關注,前來參觀的來自國內各地的教育同行絡繹不絕。
2020年,梨林小學先后榮獲河南省首批義務教育階段標準化管理特色校和河南省首批勞動教育特色校。一個鄉(xiāng)村學校獲得了河南省義務教育階段最高榮譽。
段濟寧作為田園勞動教育重要的推廣者和實踐者,多次受邀到河南師范大學,為全省在此集訓的中小學校長作專題報告。
在河南,他登上新時代高效課堂發(fā)展論壇,就學校勞動教育開展情況進行主題演講;在上海,他為全國農村小規(guī)模學校培訓班授課,分享梨林小學“巴學園”建設情況;在重慶,他受邀參加全國首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現場會分享經驗。
就這樣,梨林田園勞動教育走出濟源,成為濟源教育發(fā)展的一張“新名片”。
2020年10月,段濟寧榮獲“2020年全國馬云鄉(xiāng)村教師獎”。
梨林中心學校黨總支書記盧小偉說:“梨林小學的實踐,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梨林各校的發(fā)展,搭建了一個梨林和全國各地同行交流的平臺?!?/p>
據不完全統(tǒng)計,梨林田園教育開展以來,通過線上交流的學校達到40所,實地到該鎮(zhèn)參觀學習的學校有500余所、近2000人次,田園勞動教育已經輻射影響全國50余所學校。其中,甘肅咀嶺小學、湖北孫家灣小學、四川金盆小學、信陽段灣小學、安陽小田小學、焦作北古小學、鞏義魏莊小學等均開展田園勞動,并使其成為學校特色。
10月14日,在梨林小學的發(fā)起下,全國范圍的田園勞動教育聯(lián)盟學校成立,首批掛牌參與學校9所,共同探索勞動教育區(qū)域推進。段濟寧說,聯(lián)盟校以田園勞動教育為突破口,實行輪值負責制,每季度走進一所學校,進行集中觀摩展示,共同把脈學校發(fā)展。構建田園勞動教育聯(lián)盟校是一次新的探索。下一步,聯(lián)盟校還將在師資、軟硬件等方面共享,力求共同發(fā)展。
追逐夢想 一個校長的堅持不懈
段濟寧說,讓學校變身田園,變身游樂場,變身博物館,讓孩子們在教室認真學習,課后能夠有一個探索、玩耍、勞動的場所,是他始終追求的教育夢想。
2014年,他為了這一夢想,開始了持續(xù)的探索。
起始,這個夢想并不清晰。起始,這個夢想受到教育資源整合、學校撤并的沖擊。
作為一個從事農村教育28年的教育工作者,段濟寧非常清楚,農村學校不能借鑒城市學校的發(fā)展經驗,沒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和資源,那就因地制宜。農村有的,城市里沒有,這就是農村學校最該利用好的財富。
從此,“巴學園”成為了一個浪漫的名字,成為一段艱辛的探索。
2014年9月,秋學段開學。梨林小學從200多名學生銳減至40名學生,教師從21名減少到4名。根據濟源中小學布局調整,梨林小學只保留一、二年級和學前班。
面對現實,段濟寧不但沒有灰心,反而更加堅定了對夢想的追逐。他說,40名學生,承載著40個家庭的期盼和希望。他不但要把學校辦下去,還要把學校辦好。
夢想,就是他的突破口;“巴學園”,就是他的主抓手。
其實,在段濟寧心里,還有一個更大的夢想,那就是破解一個難題,一個“勞動教育在社會中被淡化,在家庭中被軟化,在社會中被弱化”,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時代難題。
他看著閑置的校舍,首先想到了建設農耕展覽館,讓學生能夠看到勞動的歷史。
在一段時間里,他和同事利用節(jié)假日四處找展品。在農村搜索,只要他看上的,總要想方設法說服對方,或捐,或換,或買;在網上搜索,便宜的自掏腰包購買。步犁、耬車……200余種500余件,其中不乏連農村當前都難得一見的物件,被他一點點找到,一點點修復展出。
他看著空蕩蕩的校園,琢磨著,設計著。8年來,他和同事,和學生,一點點動手,一點點建設,先后在校園里建成了“六區(qū)兩館”的田園勞動基地,即輪胎盆景區(qū)、農耕石具區(qū)、七彩長廊區(qū)、荷花魚池區(qū)、百草園種植區(qū)、游樂區(qū)、農耕展覽館和校史榮譽館。
輪胎盆景區(qū),1000多個輪胎里種植著各種瓜果、花卉,這些輪胎是段濟寧和同事們一個個找來的,自己動手,運輸、清洗、油漆、加工。2017年暑假,段濟寧發(fā)現一個夜市空閑地堆放了很多廢舊輪胎,便說服老板把輪胎給他。當天晚上,他和一名老師開著私家車,往返夜市和學校之間,從晚10時到次日凌晨4時,才將300多個輪胎一趟趟運到學校。
他請來農業(yè)專家,請來有經驗的農民,號召同事和他一起,一邊學習一邊教學,一邊學習一邊思考,一邊學習一邊總結。8年來,學校逐步形成四大課系。勞動教育從書本落到大地上,落到勞作中,最終又回到他們編寫的校本教材里。
2015年開始,每班每周兩節(jié)“田間課”,鑄煉著學校特色的同時,最終化為一茬茬學生的童年記憶。
加工碾轉
例如,碾轉,濟源本土最受歡迎的食品。學生從種植小麥開始,管護,收割,搓麥,煮麥,推著石碾去皮,最終自己動手用雞蛋炒碾轉,全校師生一起分享。
家長說,孩子早上到校先喂魚,課間去澆菜,午后到葫蘆架下讀書,放學后到“百草園”玩耍。孩子除了學習,還學會養(yǎng)花喂魚、種菜摘果、推磨耕作。這樣的學校,他們喜歡,他們放心。
獎品是學生的勞動果實
而今,段濟寧并未覺得成功。他說,他只是為鄉(xiāng)村學校實現自我突破,在鄉(xiāng)村教師特色成長等方面做了些微嘗試。
談起未來,段濟寧感慨:“勞動教育是個很大的課題。功成不必在我,即便將來留守在這里的不是我們了,希望我們建的勞動基地能一直持續(xù)下去,希望這個課題有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讓勞動教育陪伴更多的孩子成長?!保ㄓ浾?郭躍軍 圖片由梨林小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