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梆子的魅力與貢獻
關注濟源網微信
7月10日,《中國梆子》叢書出版座談會在北京成功舉辦。與會領導和專家一致認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研究梆子聲腔的學術著作時有發(fā)表,但真正系統、全面、集中展示梆子聲腔的學術研究成果的出版物,《中國梆子》叢書是第一部。這套叢書打開了一種認識中國戲曲、認識中國梆子的新路徑,在梆子劇種傳承、發(fā)展、傳播、舞臺實踐等方面均有重要意義。研讀這套叢書,可以看到河南梆子在中國梆子中的貢獻和價值舉足輕重,意義深遠。
中國梆子是一個大家族,聲腔豐富,流派紛呈,梆子聲腔應該算是中國戲曲聲腔體系家族中的長輩,被譽為國粹的京劇也與梆子藝術有很深的淵源,梆子對中國戲曲乃至傳統文化都有極大貢獻。從廟臺到劇院,從鄉(xiāng)間到城市,梆子演出的歷史痕跡無處不在,書寫了歷史的變遷和中華文明的發(fā)展。
梆子不僅僅是一種戲曲的聲腔劇種,更是一部百科全書,西自秦腔,向全國蔓延開來,發(fā)展到河南就是河南梆子,我們習慣稱為“豫劇”。河南梆子是中國梆子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我們河南人的驕傲,為中國梆子注入了活力和靈動。如今,河南梆子已經成為梆子聲腔的第一大劇種,無論是從業(yè)人數還是戲迷觀眾,以及遍布區(qū)域,都以驚人的數字呈現出蔚為壯觀的氣魄。
由于地域、方言不同,以及各自受到地方文藝的影響不同,河南梆子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其中,以開封為中心的唱腔為“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唱腔為“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的唱腔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黃”;豫東南沙河流域的唱腔為“沙河調”,又稱“本地梆”。清末,河南梆子戲的演出團體已基本遍布河南全省。民國時期,河南梆子進入一個快速發(fā)展和改良的階段,以率真、奔放、樸實、風趣為特征,鄉(xiāng)土氣息濃厚。因為長期在鄉(xiāng)村草臺、廣場或廟會戲臺演出,演出場地比較空曠,所以豫劇也有粗放質樸、動作幅度較大的表演特點,深得百姓喜歡。鄒少和在《豫劇考略》中指出豫劇“不乏杰出人才”,并記述了清末民初在開封演唱的一些知名的祥符調演員,如簡客、段才、顏平、張才、王海晏、郎高、秦大成、張小春、李德魁等。其他如豫東調演員中的李金貴、宮寶、顧錫軒、唐玉成、桑殿杰、苗喜臣等,豫西調演員中的爨金升、萇江、楊小德、賈寶須等,均為民國年間豫劇演員中的佼佼者。女演員顧秀榮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鹿邑縣登臺,是現在所知豫劇中最早的女演員。
河南梆子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革除早期演唱時起腔和收腔的“謳”聲,并且開始出現女演員,表演團體的角色體制也發(fā)生了轉變。王潤枝、馬雙枝、陳素真、常香玉、司鳳英等較為知名的女演員在開封等城市演出,她們吸收了墜子、大鼓、京劇的一些唱腔、劇目和表演形式,豐富了河南梆子藝術。同一時期,河南梆子名人樊粹庭、王鎮(zhèn)南為陳素真、常香玉等演員編寫了《義烈風》《霄壤恨》《滌恥血》《六部西廂》《哭長城》《打土地》等一批新戲,使河南梆子的舞臺藝術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開封地區(qū)名角云集,促進了豫東調、豫西調的合流。常香玉在豫西調的基礎上吸收豫東調的一些唱腔,打破傳統界限,開創(chuàng)新的流派,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演員也卓然成家。新中國成立以后,河南梆子被正式命名為豫劇,豫劇演員隊伍不斷壯大,演出水平不斷提高,劇目的整理、改編與創(chuàng)作異?;钴S,使這一劇種迅速向全國各地流布。
到了現代,河南梆子在傳承中人才輩出。他們傳承著豫劇的血脈,呈現出勃勃的創(chuàng)作生機和藝術表現力。河南梆子也是傳統藝術的活化石,代表劇目繁多,有《闖幽州》《兩狼山》《七星廟》《文昌閣》《趕元王》《下燕京》《灞陵橋挑袍》《反五關》《趕元王》《全家?!贰冻L┛涔佟贰痘⑶鹕健贰肚俺贰逗蟪贰毒琵埳健贰洞┌素浴贰冻绲澋跛烂荷健贰吨T葛亮借東風》《四進士》《清風亭》《摔碗》《桃花庵》《賣苗郎》《三上馬》《唐知縣審誥命》《花木蘭》《拷紅》《斷橋》《大祭樁》《打金枝》《穆桂英掛帥》等,也創(chuàng)作了很多優(yōu)秀的現代戲,如《朝陽溝》《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李雙雙》《倔公公與犟媳婦》《人歡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小白鞋說媒》《兒大不由爹》《香魂女》等。
作為一種聲腔藝術,河南梆子是以表演為中心的,其中的唱念做打很有特色。藝術家們生旦凈丑身懷絕技,如老生行表演藝術家不僅擅長文戲,在武戲方面亦很有造詣,可以真假聲結合,剛健有力,聲音自然質樸,節(jié)奏清楚,講究韻味。在功架上非常講究規(guī)范整齊,此外靠生、帥生、翎子生、短打生和娃娃生等各種生行藝術豐富多彩。旦行如大家所熟悉的常香玉大師,作為常派創(chuàng)始人。她把豫西調的下五音唱法與祥符調相融合,古樸中透著俏麗,醇厚中有著典雅。她還吸收了曲劇、河北梆子、京劇等聲腔藝術特色,形成大開大合、細膩溫婉、熱情奔放、聲情并茂的常派唱腔。常香玉特別講究吐字,她的唱腔字正腔圓、字字珠璣、底氣厚實、舒展豪邁,有一種黃河奔騰的氣勢,有時還以說帶唱,濃烈而又清新。河南梆子凈行有黑頭、紅臉、白臉、武花臉等,嗓音特點豐富,唱做并重、文武兼?zhèn)洌⑶液幽习鹱釉诿耖g也流行坤凈,女花臉也較多。豫劇丑行表演藝術很有特點,丑角藝術家王遂朝曾對弟子牛得草說:“《唐知縣審誥命》是丑角的看家戲,須生來演的效果不如丑角,如果能把這出戲接過去,改成丑角,就再好不過了?!迸5貌萁蛹{了師父的建議,把這個劇目從須生為主改為丑角為主?,F如今《唐知縣審誥命》成了人們最為熟悉的豫劇劇目之一,由牛得草主演的豫劇電影《七品芝麻官》(又名《唐知縣審誥命》)中最為著名的一句臺詞“當官不與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廣為人知。
目前,河南的梆子劇團和觀眾數已是全國梆子之首,并且形成了良好的梆子文化生態(tài),帶動了梆子文化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例如河南電視臺的《梨園春》欄目以河南梆子藝術為主要內容,為河南乃至全國戲迷所喜愛。
《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朝陽溝》《人歡馬叫》《七品芝麻官》《包青天》……河南梆子搬上銀幕的劇目也很多。戲曲和影視相結合,擴大了戲曲的受眾面。
河南梆子對中國梆子貢獻巨大,其藝術價值是深遠的。與其說河南梆子是一門古老的藝術,不如說其生命永遠年輕。在河南這片廣袤肥沃的土壤中,河南梆子與喜歡他的民眾相融相生,中國傳統文化散發(fā)出耀眼的光芒,向世界各處廣遠傳播。
(作者:魏潔 單位:河南藝術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