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白墻紅瓦燕尾脊 打卡“活著的千年古城”
關注濟源網微信
福建的漳州古城,是全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閩南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1200多年的歲月洗禮,肩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漳州積極推動閩南文化保護和傳承,提升城市自信力、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用閩南文化點亮千年漳州古城。隨著暑假的到來,古城再次迎來了旅游旺季。
來到古城聽一曲薌劇是必不可少的體驗,在這里了解的不僅僅是當地的文化和歷史,還能感受到富有地域特色的獨特魅力。從唐代貞觀年間陳元光開建漳州以來,這里就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閩南文化。走進漳州古城,在建筑的外立面和柱子上隨處可見的紅色磚塊,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煙炙磚,這一抹“閩南紅”,已經成為新時代古城最亮的色調。
福建省文博專家 楊麗華:紅色是屬于一種吉祥的顏色,“白墻紅瓦燕尾脊”,它融進了中原古樸和大氣的文化。
如今的煙炙磚一直保留著傳統(tǒng)的制作工藝,一窯燒制50天才能成型。
閩南紅磚瓦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康信財:古城的煙炙磚顏色相對比較深,一窯只有上端四分之三的位置可以放置,通過溫度控制才能燒出那樣的磚。像預留的火路,谷木草灰打下來形成一道黑色的花紋,就形成了我們的煙炙磚。
一磚一瓦皆是匠心,千年古城風貌才能更好保護和傳承。
在古城的中軸線上,依然完好保留著朱熹在任時期的州衙舊址。漳州是朱熹在福建唯一的主政之地,他在漳州任職期間,正式刊刻出版了《四書集注》,漳州由此也成為中華元典《四書》首印之地以及朱子理學南傳重鎮(zhèn)。
漳州閩南書院院長 葉明義:漳州是朱子理學發(fā)展、完善、實踐之地。閩南文化中積淀著特別深刻的朱子文化印記,我們要努力激活朱子文化生命力,融入現代表達形式,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它“活”起來,“熱”起來,做好閩南文化這篇大文章。
以文塑城,以文興城。古城里,國家級非遺項目木偶戲表演正熱鬧上演,方寸舞臺、十指翻飛,臺上鑼鼓鏗鏘,臺下掌聲雷動。一個布袋木偶從上到下,凝聚了冠盔、木偶頭雕、漳繡、木偶技藝等四個國家級非遺。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漳州閩南文化周”中,《兩個獵人》《大名府》《指掌乾坤》等布袋木偶戲經典劇目,深受海外觀眾喜愛,也讓海外友人近距離領略到閩南文化的魅力。
福建漳州布袋木偶戲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陳黎暉:我們的表演要跟木偶融為一體,人舞偶、偶像人,我們展示的不僅是木偶的基本功,還要賦予木偶的生命力。作為非遺傳承人,我們要守正創(chuàng)新,用精湛的技藝,為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注入豐富的時代內涵,展示出鮮活的藝術生命力。用非遺作品講好中國故事,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做好非遺傳承“文章”,守護好我們民族精神根脈。
文化有大美,自信以持之。目前在漳州古城共有60多個非遺、老手藝特色文化業(yè)態(tài)落地;經過近10年保護修葺,古民居建筑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在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里,還生活著近兩萬名居民,閑暇時會坐在家門口泡上一壺閩茶,見證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遷。
文脈承古今,守正亦創(chuàng)新。為了更好延續(xù)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動閩南文化傳播推廣,漳州努力在全域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
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 林曉峰:閩南文化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我們要發(fā)揮漳州的優(yōu)勢,深入挖掘閩南文化的豐富內涵,推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讓閩南文化看得見、留得住、傳得開,融入生活,見之日常,用閩南文化點亮千年漳州古城,努力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