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在這里,觸摸“最早的中國”
關注濟源網微信
工作人員正在進行考古發(fā)掘工作。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琮 攝
記者 溫小娟 郭歌 薛迎輝
伊洛河畔,遺址公園,一叢叢狗尾草搖曳在微風中,生長得肆意而旺盛。
博物館內,文物展臺,一小捧炭化狗尾草片片分明,黑乎乎干巴巴的,帶著遠古的氣息撲面而來。
偃師二里頭遺址,叩開了一扇通往中國歷史上最早王朝的大門。
近日,記者來到偃師二里頭遺址,先后走進遺址發(fā)掘現(xiàn)場、博物館和遺址公園,去探尋這座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遺址,近距離觸摸“最早的中國”。
賡續(xù)接力
——多元文化的融合與傳承
二里頭的故事,可以從一尊塑像講起。
1959年,當71歲高齡的考古學家徐旭生循著古史傳說的記載踏上豫西晉南大地,遇上了長期因“一鋤地就是陶片”而困擾的村民們,二里頭遺址的神秘面紗被徐徐揭開。
從商湯都城的假說到夏代晚期遺存的共識,我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在這里逐漸清晰。以發(fā)現(xiàn)者的開創(chuàng)之功,徐旭生的全身塑像被安放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里,永遠陪伴這片土地。
二里頭的故事,還繞不開一個小院兒。
小院兒里有一排藍色屋頂的小樓,把守在遺址公園的南端,與北邊的博物館遙遙相望。
這里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的駐地。走進小院兒,只見一個個類似香包的東西被掛在繩子上,正在進行晾曬。
“這是我們從發(fā)掘現(xiàn)場清理出來的種子樣本,用水清洗后晾曬,以便進一步分析研究?!敝袊鐣茖W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趙海濤介紹。
60余年,四代隊長。趙芝荃任隊長時,發(fā)現(xiàn)了迄今最早的青銅爵;鄭光任隊長時,發(fā)現(xiàn)了我國最早的青銅鼎;“中國最早的十字路口”是許宏任隊長時發(fā)現(xiàn)的;如今趙海濤帶隊,為多網格式城市布局找到了新證據……遺址公園里,處處是研究者們傳承奮斗的足跡。
行走在二里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看著一、二號宮殿復原展示點,讓人不由得感嘆:“巍巍華夏,宅茲中國!”
二里頭何以是“最早的中國”?
“二里頭遺址作為眾星捧月的夏代都邑,在極短的時間內吸收了各區(qū)域的文明元素?!壁w海濤介紹,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子安貝可能來自遙遠的印度洋,象鼻盉和鴨形鼎可能分別與東南地區(qū)的馬嶺文化和馬橋文化有關系,二里頭所需的銅礦和綠松石并非來自本地……“這表明,作為王權國家的首都,二里頭曾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中心。”
王朝氣象
——創(chuàng)下多項中國之最
“這明顯是鹿角,那些是被砸碎的殘骨碎片,可能是工匠在制作骨器時留下的廢料。”指著正在發(fā)掘的骨、角器加工作坊,趙海濤向記者介紹。
骨、角器加工作坊位于宮城遺址的西南角,面積近百平方米。在遺跡地表散落有大量的骨、角質遺物,如動物肢骨、肋骨、牛角、鹿角等。這些骨、角質遺物中有不少存在砸擊、切割、磨制的痕跡,既有原料、半成品和廢料,又有錐、鏃、簪等成品,囊括了骨、角器加工過程中多個環(huán)節(jié)的遺物。
骨、角器加工作坊只是二里頭遺址發(fā)現(xiàn)的眾多手工作坊之一,而最著名的莫過于鑄銅作坊和綠松石作坊。
“這是我們的鎮(zhèn)館之寶,它由2000余片綠松石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直徑大小在0.2—0.9厘米,厚度為0.1厘米?!倍镱^夏都遺址博物館講解員劉辰裕向游客講解綠松石龍形器。
這件綠松石龍形器用工之巨、制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文物中十分罕見,也被稱為“華夏第一龍”。
“華夏第一爵”乳釘紋銅爵、我國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青銅鼎網格紋銅鼎、二里頭迄今發(fā)現(xiàn)最大的玉器七孔玉刀、鑲嵌綠松石獸面銅牌飾、綠松石龍形器……徜徉于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游客在驚嘆一件件文物的精美時,被偉大文明的輝煌所震撼。
自1959年發(fā)掘起,二里頭遺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fā)現(xiàn),先后創(chuàng)下十多個“中國之最”——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網絡、最早的多網格布局、最早的方正宮城、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宮室建筑群、最早的多進院落宮室建筑群、最早的國家級祭祀場和祭祀區(qū)、最早的官營作坊區(qū)和鑄銅作坊及綠松石器加工作坊、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最早的青銅兵器群等。
這些發(fā)現(xiàn),表明二里頭已經具備廣域王權的王朝氣象,二里頭文化是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巍巍華夏
——“最早的中國”仍在續(xù)寫
“我覺得,二里頭最好的展覽就在這里,因為展柜里的東西可以跟你互動?!蓖獾赜慰屠罘f一站在展柜前,她一手摁按鈕,一手比畫著向朋友強烈推薦?!敖衲甓宋绻?jié)我就來過,這是我第二次來了。”李穎一說。
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現(xiàn)代科技讓歷史“重現(xiàn)”:風機、雨機、閃電機等特效裝置與LED矩陣數字影像技術,生動演繹了先民求雨的場景;三折幕的三維特效,將最早的城市干道網和最早的宮城呈現(xiàn);雷達互動投影墻數字手段,將夏朝先民的生活景象再現(xiàn)。
數字化技術的運用,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目光。他們在互動中完成夏都宮殿的搭建,在觸碰按鈕后了解3000多年前生長在二里頭的植物……
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來”。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和考古遺址公園系統(tǒng)展示了二里頭遺址60多年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歷程、夏商周斷代工程及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讓考古從田野走向大眾。
“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推進,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一直致力于運用新技術、新手段,讓重量級文物以全新方式向公眾展出,博物館自開放以來已接待游客500萬人次。”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館長李文初說,目前,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已成為全國大遺址保護、展示和利用示范區(qū),中國早期國家形成和發(fā)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與展示基地。
二里頭遺址至今已發(fā)掘5萬多平方米,不足總面積的2%。“考古團隊將更加注重多學科合作進行考古發(fā)掘研究、資料整理出版、價值內涵提煉、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科學、持續(xù)、按計劃地進行考古工作。相信通過一代代考古人的接續(xù)努力,二里頭考古將解鎖‘最早的中國’的更多密碼。”趙海濤說。
在“最早的中國”,故事仍在續(xù)寫。
二里頭文物“顯眼包”
骨猴2002年,考古人員在偃師二里頭遺址的一座2歲兒童的墓葬中出土了1件骨猴。骨猴高度僅為2.2厘米,寬度僅為0.75—0.95厘米,形象圓頭、尖耳,雙臂交叉于胸前,下肢蜷縮,身體部位采用打磨拋光技術,眼睛則采用管鉆技術雕刻。據推測,骨猴有可能是當時的一件兒童玩具。
鑲嵌綠松石獸面銅牌飾器身以青銅鑄出主體框架,呈四角鈍圓,略呈亞腰形,兩側各有對稱環(huán)紐。其上以數百片綠松石拼合鑲嵌出獸面紋,雖歷經數千年無一松動脫落。出土時安放在墓主人胸部,從兩側有對稱的穿孔紐可見,穿綴系于主人胸前,應作為溝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載體。(記者 郭歌 整理)
主根主脈看河南行走大遺址
舞陽賈湖遺址
三門峽仰韶村遺址
三門峽北陽平遺址
三門峽廟底溝遺址
鄭州大河村遺址
南陽黃山遺址
鞏義雙槐樹遺址
周口平糧臺古城遺址
偃師二里頭遺址
偃師商城遺址
鄭州商城遺址
安陽殷墟
鄭州鄭韓故城
信陽城陽城遺址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
洛陽邙山陵墓群
隋唐洛陽城遺址
北宋東京城遺址
清涼寺汝官窯遺址
鞏義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