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北齊黃釉扁壺 千年前的“胡騰舞”是啥模樣?
關(guān)注濟源網(wǎng)微信
20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得以正式貫通。到了南北朝時期,陶瓷、鐵器等商品,就通過絲綢之路被大量運往西域,胡樂、胡舞也通過絲綢之路進入中原。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黃釉扁壺,留下了這段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痕跡。
這件北齊黃釉扁壺,上窄下寬,兩肩各有穿孔,頸肩一周裝飾著聯(lián)珠紋,形似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造型別具一格,而壺腹兩面還模印著西域樂舞圖案。黃釉扁壺1971年出土于安陽洪河屯村范粹墓,具有西域風情的黃釉扁壺出土于中原地區(qū),讓它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
河南博物院研究部主任 武瑋:樂舞者的形象高鼻深目,戴有一種翻帽,穿的是那種圓領(lǐng)或者是翻領(lǐng)的長袍。當時的人稱為胡人的形象,跳的這種舞蹈,包括使用的樂器,可能最主要是來自中亞。
專家介紹,胡騰舞曾流行于北朝至唐代,一般由男子獨舞,黃釉扁壺上一名舞者在盛開的蓮花臺座之上起舞,他反首回顧,右臂高舉前伸,左臂下伸掌心向后,雙足騰跳,動態(tài)盎然。另有三人手持琵琶、橫笛、鐃鈸;還有一人揮舞著雙臂,仿佛是樂隊的指揮。文物無聲勝有聲,上演著永不落幕的歷史樂舞。
河南博物院研究部主任 武瑋:這種題材實際上在傳統(tǒng)的中國陶瓷上是沒有的。北朝的時期整個社會對它的一種崇尚或者一種喜好,才會出現(xiàn)這樣一個題材,整個中西方的交流在深入發(fā)展。
如今,河南博物院的創(chuàng)作者,根據(jù)黃釉扁壺定格的舞樂圖,復(fù)原出了“胡騰舞”,作為常設(shè)劇目,每一次上演,都像是一場古人與今人穿越時空的欣賞互動。
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演員 王璟:我們也是依據(jù)一些文獻記載,比如說我們有一個動作是提臀動胯,是當時的一個胡人的舞蹈形象。還有揚眉動目是我們扁壺上形象的最后一個。
觀眾 張琳婧:就是絲綢之路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融,他的舞蹈非常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這一特點,讓我們也感受出了古代文化交融的這樣一個現(xiàn)象。
(總臺央視記者 于飛 艾達 張立雷 王濤 李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