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初心 中原印記】那棵800多年的銀杏樹見證何家沖的紅軍故事
關(guān)注濟源網(wǎng)微信
編者按:百年風華,初心依舊。2021年,我們迎來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華誕,大河網(wǎng)特推出《追尋初心 中原印記》系列報道,主要圍繞黨史、重大事件、重要遺址和紅色文物等,尋訪河南紅色遺跡,回顧那段紅色崢嶸歲月,追尋紅色初心,講好中原紅色故事,做好紅色傳承和紅色教育,引導網(wǎng)友銘記歷史、珍惜當下。
在信陽羅山縣何家沖的何氏祠不遠處,屹立著一株距今已800余年的銀杏樹。1934年,一支革命隊伍的全體將士2984人在此樹下集合,出發(fā)開始長征。
一年后,這支隊伍神奇地出現(xiàn)在中國的西北角,成功迎接了中央紅軍勝利北上。這就是聞名于世的紅二十五軍。
80多年過去了,為了追尋它的光輝足跡,3月16日,記者來到這支隊伍的出發(fā)地——羅山縣何家沖村。
一草一木都留著紅軍的痕跡
從京珠高速靈山站下來東行,不久就來到羅山縣澀港鎮(zhèn)。汽車穿過澀港鎮(zhèn),沿著一條蜿蜒的山間公路向南行進。一條不知名的小河在兩山間緩緩流淌。道路兩側(cè)綠色草樹間,隔一段就會立著一個國旗形的路標,印著“中國工農(nóng)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字樣。這是何家沖村的“村標”。
走過一座小橋,便見一個小山村靜靜地坐落在青山的懷抱里,樹木郁郁蔥蔥,灰瓦白墻掩映其中。村頭,一座“紅星大門”,上書“革命老區(qū)紅軍搖籃長征出發(fā)地”,訴說著這個小山村的與眾不同。何家沖到了。
“兩山之間一條河就叫沖。”何家沖的村支書王家華告訴大河網(wǎng)記者說,這里易守難攻的地形,是兵家的天然屏障,也是紅軍誕生的搖籃。
在王家華的指引下,我們看到了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何氏祠,這是一座明初建筑,前后兩棟房屋各有5間,兩邊還有廂房。如今,舊址已成紅色旅游景點,一塊塊展板和一尊尊雕像,默默地向游客講述著當年的紅軍故事——
1934年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接到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的命令,高舉“中國工農(nóng)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在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的帶領(lǐng)下,由何家沖何氏祠出發(fā)西進,開始長征。
出發(fā)前,部隊各級黨組織向全體指戰(zhàn)員進行了深入的政治動員,提出“打遠游擊”“創(chuàng)建新蘇區(qū)”,使每個同志都樹立起革命必勝、長征必勝的信念。
11月17日,紅二十五軍在朱堂店突破敵人的阻攔,趁著夜色從信陽以南越過平漢鐵路,進入豫鄂交界的桐柏、棗陽一帶,實現(xiàn)了戰(zhàn)略轉(zhuǎn)移的初步目標。
之后,部隊掉頭北上,向豫西的伏牛山區(qū)轉(zhuǎn)移。
1935年9月,紅二十五軍率先到達陜北,成為第一支到達陜北的紅軍長征部隊。徐海東從紅二十五軍部隊的7000多塊大洋中拿出5000塊,支援中央紅軍(主要是紅一、三軍團,此時名為陜甘支隊)。毛澤東贊揚紅二十五軍“為中國革命立了大功”,“徐海東是為中國革命立了大功的人”。
9月18日,紅二十五軍與陜北的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合編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十五軍團,軍團長徐海東,政治委員程子華,副軍團長劉志丹。
講解員介紹道:紅二十五軍是一支充滿傳奇的隊伍,是一支最年輕的紅軍部隊,出發(fā)時,部隊指戰(zhàn)員的平均年齡還不足18歲,被稱為童子軍、娃娃軍。軍長程子華29歲,軍政委吳煥先27歲,年齡稍大點的副軍長徐海東也只有33歲。紅25軍作為長征中最先到達陜北的隊伍,被譽為“北上先鋒”,創(chuàng)下了“紅軍史”上三個唯一:長征中唯一一支增員的隊伍,到達陜北時,隊伍人員增加了800人,唯一一支創(chuàng)建了根據(jù)地的部隊,唯一一支發(fā)展了地方游擊師的部隊。
一樹一井就是一份往事的紀念
院落中,有一株柏樹,相傳是長征前夕紅二十五軍副軍長徐海東親手栽下的。柏樹如今茂盛挺拔,讓人想起“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民諺。出何氏祠,沿一條小路東行,路過荷塘,在不遠處的亭子下,有一個“紅軍碾”,當年,吳煥先站立在此碾上,激昂地演說、動員當?shù)厝罕妳⒓痈锩?;當年,何家沖的父老鄉(xiāng)親們傾其所有,在這里為紅軍籌糧碾米。
在何氏祠不遠處,屹立著一株距今已800余年的銀杏樹。當年,全體將士2984人在此樹下集合,出發(fā)開始長征。
這株已有800多年歷史的銀杏樹枝繁葉茂,它是何家沖革命歷史的見證者。87年前,紅二十五軍2984人正是集結(jié)在這棵銀杏樹下,西進長征。當?shù)卮迕裾f,紅軍出發(fā)當晚,銀杏樹突遭雷擊,樹身被劈開一個大口子,奄奄一息。但在第三年紅軍長征勝利之后,這棵樹竟奇跡般地復活過來,枝頭又落下白果,原來的裂口處又長出了新枝。
銀杏樹前的“紅軍井”,依然泉涌如初,俯身井口,井水如鏡。
距“紅軍井”50米,是紅二十五軍軍部醫(yī)院舊址。這也是一處建于明代的連體大宅,現(xiàn)存房屋50余間。1932年年底,紅四方面軍主力離開鄂豫皖蘇區(qū)后,留下大批的傷病員,因此建立了紅二十五軍軍部醫(yī)院,直到長征出發(fā)時停辦。那時的醫(yī)院院長錢信忠,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65年任衛(wèi)生部部長。
80余載斗轉(zhuǎn)星移,何家沖人小心翼翼地珍藏著紅二十五軍在西進長征時留下的一點一滴。(記者 宋向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