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追尋初心 中原印記丨“將軍渡”畔薪火傳
關注濟源網微信
學生們在劉鄧大軍渡黃河紀念館內參觀“愛國號”渡船 王為峰 攝
名片
臺前縣“將軍渡”
1947年6月30日夜,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12萬余人,以今臺前縣孫口渡口為中心,在東西長約150公里的河段上,開始強渡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拉開了解放戰(zhàn)爭人民軍隊戰(zhàn)略進攻的序幕。同年7月4日夜,野戰(zhàn)軍指揮部在孫口渡口渡河,劉鄧首長乘“愛國號”渡船向南岸疾進。孫口渡口,也就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將軍渡”。
黃河九曲十八彎,位于臺前縣孫口鎮(zhèn)的孫口渡口,就坐落于其中一道彎旁。當地農民孫連存今年79歲,雖已不便外出,卻總嘮叨著要去渡口轉一轉。“俺父親是劉鄧大軍的戰(zhàn)士,在那附近打過仗;俺母親組織村民做鞋、做飯,再送到戰(zhàn)士手里?!睂O連存講述的不僅是一段家事,更是一段歷史,“他們?yōu)橹粋€目標,渡河!”
全面內戰(zhàn)爆發(fā)一年后,敵我軍事力量對比發(fā)生根本性變化,中共中央決定由戰(zhàn)略防御轉為戰(zhàn)略進攻。1947年6月底至8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突破黃河天險,千里躍進大別山。孫口渡口,正是當年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的中心渡口,并因此得到了“將軍渡”的名號。
從地圖上看,歷史選擇孫口渡口的原因一目了然:它是連接魯西南和魯西北的交通樞紐,河床較窄、水勢穩(wěn)定,易于渡河。“群眾特別支持,也不懼犧牲?!迸_前縣居民王麗民則從家事中感悟到另一個原因。她的爺爺王懷信,在劉鄧大軍渡河時才21歲,是村里第一個報名當“水兵”的人;爺爺因掩護戰(zhàn)士留下的傷疤,一家人都銘記于心。
渡河,首先要有船。根據劉鄧首長的指示,冀魯豫軍區(qū)于1947年2月在今臺前縣城關鎮(zhèn)長劉村成立黃河指揮部,組織沿黃各縣建立造船廠。村民們主動砍了自家大樹作為原料,工人們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日夜趕工。渡河前,成功制造200余只大小木船,另有經過修補、隱藏的民船征為軍用。
“船夫”也主動待命。2300余名水性好、會撐船的民工成為“水兵”,軍民攜手為強渡黃河進行水上練兵?!懊刻焱砩暇?,除了劃槳、掌舵、撐篙,還要學習隱蔽、搶救等技術。”王麗民說,爺爺提著勁,終于等來渡河那天。
1947年6月30日夜,劉鄧大軍主力4個縱隊12萬余人,在東西長約150公里的河段上,采取強渡和偷渡相結合的戰(zhàn)術,開始突破黃河天險。
二縱先遣部隊率先在孫口強渡,12只小船從蘆葦叢中劃出。王懷信所在的是“小1號”船,船上共有5名戰(zhàn)士。冒著槍林彈雨,順著湍急的水流,王懷信貓著腰使勁劃,不到一刻鐘就把戰(zhàn)士們送到了對岸。沒等船靠岸,戰(zhàn)士們跳下船蹚著水,直沖向敵軍防御陣地。北岸解放軍炮兵陣地也發(fā)起攻擊,掩護部隊過河。
幾乎是一夜間,國民黨自詡“足抵40萬大軍”的黃河防務全線崩潰。美國軍事顧問團接到戰(zhàn)報后驚呼:“東方的馬其諾防線失守了!”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后,迅即發(fā)起魯西南戰(zhàn)役并繼續(xù)南征,于1947年8月底勝利到達大別山區(qū),完成千里躍進的壯舉。
孫口渡口昔日的戰(zhàn)火硝煙早已散去,“將軍渡”的精神卻始終激勵著后人。褪去荒涼,臨黃大堤旁崛起“將軍渡黃河游覽區(qū)”。王麗民最喜歡劉鄧大軍渡黃河紀念館,館內常有戴紅領巾的孩子們駐足,認真聆聽戰(zhàn)爭年代的故事。那一刻,他們心意相通:“了解歷史,才能把握未來!”(記者 王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