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日,一起看濟源這些年的氣象變化
關注濟源網微信
今年的3月23日是第62個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早預警、早行動:氣象水文氣候信息,助力防災減災”。近年來,濟源氣候有哪些變化?氣象水文信息是如何助力防災減災的?記者就此采訪了濟源氣象局相關人員。
平均氣溫總體呈上升趨勢 去年降雨量突破62年來歷史極值
昨日,記者從濟源氣象局提供的《2021年濟源市氣候影響評價》中獲悉,1991年至2021年期間,我市平均氣溫呈上升趨勢。2021年,濟源平均氣溫16.2℃,較常年同期偏高1.2℃,比2020年同期偏高0.5℃。大于35℃的高溫日數31天,比2020年同期偏多11天。大于37℃的高溫日數15天,較2020年偏多9天。
1991 年~2021 年平均日照時數歷年變化曲線(小時)
1991 年~2021 年平均氣溫歷年變化曲線(℃)
2021年,濟源降水量達1193.0毫米,突破62年來歷史極值。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1.0倍,比2020年同期偏多1.1倍。尤其汛期(6至9月份),濟源降水量1019.3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7倍,比2020年同期偏多1.9倍。受副熱帶高壓、低渦以及臺風外圍云系影響,配合山區(qū)特殊地形,濟源先后經歷多輪暴雨天氣。全市先后有27個雨量站最大日降水量突破各自建站以來歷史極值。
在《2021年濟源市氣候影響評價》中的1991年至2021年平均日照時數歷年變化曲線上,記者看到,2021年,濟源平均日照時數為2017.1小時,較常年同期偏多140.2小時,比去年同期偏多118.5小時。
線上科普助力防災減災 智慧氣象助力濟源農業(yè)發(fā)展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為迎接這一天的到來,省氣象部門發(fā)起了第三屆“風云杯”世界氣象日作品征集活動,以此來普及氣象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
活動征集時間為3月3日至4月30日,評獎及頒獎時間為5月中下旬。作品內容主要圍繞“早預警、早行動:氣象水文氣候信息,助力防災減災”、我們的低碳生活、我們的天氣和氣候,以文章、手抄報、繪畫、攝影、短視頻形式展開。
另外,今天上午9時,華中科技大學博士,河南省首席科普專家,河南省氣象學會特聘科普專家,高級記者,平頂山學院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碩士生導師劉立成還將通過線上授課模式,給孩子們講述有趣的氣象知識。濟源市黃河路小學就是其中一個參加學校。
如今在濟源,只需打開手機,就能獲悉一天或未來幾天的降雨、風、溫度、濕度、云量、能見度、空氣質量、舒適度等相關數據。雨雪天氣,我們甚至還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什么時候下雨或降雪,而這些與濟源氣象局智能網格氣象預報系統(tǒng)是分不開的。
近年,濟源啟動智能網格氣象預報系統(tǒng),將濟源整個區(qū)域分成許多個“5K×5公里”的網格,從而提高天氣預報的精細化程度。同時,為了幫助市民提前獲悉天氣情況,濟源氣象局還會及時制作短時、臨近、預報、預警信息,通過決策服務平臺、手機短信等方式及時發(fā)送給市民。
農業(yè)方面,濟源氣象局積極開展“線上+線下”技術推廣和信息服務,充分利用短信、微信等服務渠道,提高氣象防災減災常識普及率和覆蓋率;專門成立黨員先鋒服務崗,深入田間地頭對作物生長進行觀測記錄,建立蔬菜生育期數據庫,并根據各種蔬菜不同生育期對氣象條件的不同需求,建立氣象服務指標體系。濟源氣象局依托河南省氣象局氣象站觀測網絡體系,在濟源布設了31個自動氣象站、4個自動土壤水分監(jiān)測站,并開展氣象條件對種業(yè)影響課題研究,提升氣象服務能力及科研水平,織密氣象監(jiān)測網格,以智慧氣象助力濟源農業(yè)發(fā)展。(記者 李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