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支書的“賬本”
關注濟源網(wǎng)微信
今年年初,濟源克井鎮(zhèn)柿檳村給3000多名村民發(fā)放了共計2000萬元的分紅。相比上一年,每人增加500元。
4月28日,75歲的村民王道讓談及今年年初拿到的分紅,對村支書李水泉咧嘴一笑。這場景和30多年前是那么不同。
彼時,村里要給民辦教師發(fā)工資,每戶收取三五元錢,但村干部常常個把月都收不齊。王道讓皺著眉頭將數(shù)了好幾遍的“毛票”交給李水泉時,還不忘叮囑:“這錢一定得用好,可不敢浪費。”
這句話像利刃扎進李水泉心里。那些年,柿檳村的賬本上,“支出”項目總是多于“收入”,村委會買個辦公用品都要賒賬。
負債83萬元——1988年7月,33歲的李水泉上任時,接過的賬本上顯示的是這個刺眼的數(shù)字。
“大家伙兒放心,我們馬上要干大事哩!”面對全村人的期望,李水泉撂下了這句話。
李水泉說的“大事”是買一臺鏟車。在他的帶動下,班子成員東拼西湊了12萬元,誰知車價要18.5萬元,李水泉一咬牙,用自家房子作抵押把鏟車賒購了回來。
“賬本上的‘窟窿’更大了?!边@一次,李水泉心甘情愿地記下了這筆“欠賬”。
利用緊鄰火車站的優(yōu)勢,這臺鏟車在煤場派上了用場,當年就賺回20多萬元。
進入20世紀90年代,焦枝鐵路復線和侯月鐵路修建,車站貨場煤炭生意興隆。李水泉嗅出了商機,“村里要能修一條鐵路專用線,可是賺大錢呢?!?/p>
村集體經濟還很薄弱,咋能少花錢辦大事?村里果斷采取先施工分期付費、合作分紅等方式與合作方達成意向。
1994年7月,投資470萬元的村鐵路專用線開通運營,當年就盈利80多萬元,第二年盈利400萬元。
賬本上的“收入”條目和數(shù)字都多了起來,大家伙兒也干得更起勁了。
“再給村里添一些產業(yè),大家就不用外出打工了?!崩钏剂康?。有了資金積累,從2000年開始,柿檳村各項產業(yè)步入快速發(fā)展期:柿檳電解鉛廠建成并擴建,年產量超8萬噸;現(xiàn)代化物流園拔地而起,進一步延伸了產業(yè)鏈;投資公司應運而生,加強資本運作,實現(xiàn)增長新跨越……
“這說明俺村的鄉(xiāng)村振興路子走對了?!崩钏f,去年,村集體資產達6.8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7000多萬元,在濟源排名第一。
富起來后,賬本上給群眾的“花銷”多了起來?!耙郧皠?chuàng)業(yè)不容易,欠大家伙兒的‘人情’賬太多了?!痹诶钏磥?,要讓大家都享受到發(fā)展的紅利。
2004年,柿檳村建起老年公寓,可接納80多名老人居住。2017年,村里又投資百萬元對公寓進行升級改造,讓老人們更好地安享晚年。
“60歲以上的老人,村里每月還發(fā)補貼。俺們在這兒不僅住得好、吃得好,還有錢花?!?1歲的村民楊玲說。
2016年年底,柿檳新村建成,29棟樓房全部裝上了電梯。新村里,活動廣場、健身娛樂設施、圖書館、舞蹈室、綜合服務中心一應俱全,綠樹鮮花,交相輝映;路面樓道,干凈整潔。
這項開支約6000萬元,李水泉翻著賬本說:“俺們的目標是通過人居環(huán)境整治,讓柿檳新村更宜居,群眾生活更幸福?!?/p>
如今,村里賬本上“收入”和“支出”都記得密密麻麻。紅藍筆跡下越來越長的一串串數(shù)字,好像柿檳人行進在鄉(xiāng)村振興道路上的一行行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