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6月30日夜,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12萬余人,以今臺前縣孫口渡口為中心,在東西長約150公里的河段上,開始強渡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拉開了解放戰(zhàn)爭人民軍隊戰(zhàn)略進攻的序幕。同年7月4日夜,野戰(zhàn)軍指揮部在孫口渡口渡河,劉鄧首長乘“愛國號”渡船向南岸疾進。孫口渡口,也就被當?shù)厝罕娪H切地稱為“將軍渡”。
大河網(wǎng)
大河網(wǎng)
2021-03-25
大河網(wǎng)
2021-03-25
在支援大軍渡河作戰(zhàn)中,濟源人民不怕流血犧牲,奮勇支前,英雄人物層出不窮。濟源船工有19人被評為特等模范,82人被評為渡河模范,受到部隊和地方的表彰。
大河網(wǎng)
大河網(wǎng)
2021-03-23
大河網(wǎng)
2021-03-23
石林村西依巍巍太行,南臨悠悠淇水,東接廣袤平原。74年前,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主力部隊取得豫北戰(zhàn)役勝利后,駐扎在此休整待命。在這里,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于1947年6月10日召開了史上著名的“石林軍事會議”。
河南日報
河南日報
2021-03-22
河南日報
2021-03-22
樸素的清豐縣雙廟鄉(xiāng)單拐村,曾是冀魯豫抗日根據(jù)地的“心臟”。中共中央平原分局革命舊址、中共中央北方局革命舊址、軍區(qū)第一兵工廠舊址等在這里留住了歷史原貌,“變身”冀魯豫邊區(qū)革命根據(jù)地舊址紀念館,一年四季游客不斷。
河南日報
河南日報
2021-03-15
河南日報
2021-03-15
何家沖地處河南省羅山縣、豫鄂兩省接合部,這是一片紅色的熱土。如何傳承好先輩們留下的紅色基因,將紅軍戰(zhàn)士留下的革命傳統(tǒng)運用到工作中?3月16日,記者來到何家沖,采訪檢察官們是如何做的。
大河網(wǎng)
大河網(wǎng)
2021-03-17
大河網(wǎng)
2021-03-17
在信陽羅山縣何家沖的何氏祠不遠處,屹立著一株距今已800余年的銀杏樹。1934年,一支革命隊伍的全體將士2984人在此樹下集合,出發(fā)開始長征。一年后,這支隊伍神奇地出現(xiàn)在中國的西北角,成功迎接了中央紅軍勝利北上。這就是聞名于世的紅二十五軍。
大河網(wǎng)
大河網(wǎng)
2021-03-17
大河網(wǎng)
2021-03-17
陳海霞說,1962年11月18日,在中印邊界西線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執(zhí)行爆破任務時,她的舅舅王忠殿曾兩次將爆破筒推入敵堡。為防止敵人再次推出,第三次推入時,王忠殿用胸膛頂住拉著了導火索的爆破筒,與敵人同歸于盡,使戰(zhàn)斗大獲全勝!
大河網(wǎng)
大河網(wǎng)
2021-03-08
大河網(wǎng)
2021-03-08
從一顆紅心為革命,到紅色旅游遍地紅,再到特色農(nóng)產(chǎn)品成為新網(wǎng)紅。巍巍大別山,孕育了大別山精神,也見證著時代發(fā)展的變遷。
大河網(wǎng)
大河網(wǎng)
2021-03-18
大河網(wǎng)
2021-03-18
一張張獎狀和徽章依舊閃著熠熠光輝,一段段英雄烈士的英勇故事記錄在墻……在西南王村黨建綜合體村史館,伴隨著56歲黨齡的老黨員張龍旗的講述,那段紅色歷史仿佛在眼前浮現(xiàn)。
大河網(wǎng)
大河網(wǎng)
2021-03-18
大河網(wǎng)
2021-03-18
大河網(wǎng)
2021-03-17
時光飛逝,斗轉星移,距離他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已經(jīng)71載,在老人家中擺放的照片和“光榮之家”的牌匾中我們找到了那份回憶的起點。
大河網(wǎng)
大河網(wǎng)
2021-03-12
大河網(wǎng)
2021-03-12
3月9日上午,在修武縣黑巖村,游客來到修博武中心縣委舊址饒有興致地參觀游覽,年過七旬有著56年黨齡的黑巖村老黨員陳長貞提起這里發(fā)生過的紅色歷史、抗戰(zhàn)故事,如數(shù)家珍。
大河網(wǎng)
大河網(wǎng)
2021-03-11
大河網(wǎng)
2021-03-11
冬日的洛陽上空一碧如洗,“八路軍駐洛陽辦事處紀念館(以下簡稱‘洛八辦’)”這座坐南向北的庭院式建筑,愈發(fā)顯得古樸典雅,寧靜幽邃。記者跟隨工作人員走進大門,翻開了它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史上的光輝一頁。
映象網(wǎng)
映象網(wǎng)
2021-03-08
映象網(wǎng)
2021-03-08